- 王斌;李景朝;施俊法;宋国玺;高振记;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加速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引发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大数据作为新基建、新要素,为地质调查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实现的技术支持。本文在系统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厘定地质调查现代化建设基本内涵,提出地质调查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调查数字化、监测自动化、预测定量化、评价智能化、服务智慧化。以对地观测为主要技术的气象行业为典型案例,总结研究气象行业依托卫星遥感和数字分析模拟等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做法;结合地质调查工作实际,提出推进我国地质调查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包括地质调查监测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业务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地质信息产品研发、地质信息化标准制定、基础理论与装备技术研究等,以此推进我国地质调查现代化建设。
2025年03期 v.32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文敏;月一;刘荣梅;任伟;张怀东;王想红;施艳;赵明明;余海龙;
地质项目、野外安全、地质资料、经费预算等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常态化运行,产生了海量数据,来源于不同系统的数据在结构、语义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数据冗余、口径不一等诸多现象。构建统一数据模型、建立统一数据视图,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有效集成辅助决策的基本问题。本文基于元数据解析和语义建模研究,提出元数据解析—语义分析—分层构建—评价演进的建模方法,建立基于统一主数据与资源标识的映射关联规则;并利用统一建模语言,构建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统一数据模型,在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数据中心建设中得以验证应用。研究表明,本文方法不但有效解决了多源异构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数据模型融合问题,实现了跨系统、跨部门多源数据的统一描述和一体化组织,还可为包含时空数据在内的多源异构数据的模型差异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方案。
2025年03期 v.32 23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9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园园;李丰丹;张金龙;刘畅;吕霞;
地表基质调查作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新领域,地表基质调查相关的信息化研发工作同步推进,虽然已有研究为地表基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目前尚缺乏规范化、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以支撑项目管理、室内研究、野外调查、数据汇聚、成图建库、三维建模和成果服务整个业务过程数字化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生产管理及服务。本文基于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研发公共底图数据在线服务和基于混合数据库的大数据存储等关键技术,研究设计一体化混合数据库存储模型,形成面向地表地质调查的“云+端”数字化软件技术框架,研发数字地表基质调查系统,以“一云+三端”应用系统共同构建覆盖地表地质调查全过程的软件体系,支撑实现地表地质调查主流程的数字化。研发成果已在地表基质调查项目中得到验证和推广,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全国统一的地表基质调查成果数据库构建和服务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32 24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丰丹;吕霞;陶留锋;温兴平;高博;刘园园;刘畅;
遥感数据在地质调查工作发挥的作用已从研究试验型逐步转向业务化应用,数据服务的范围和深度日益提升,在艰险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尤其是偏远、复杂地形的高原地区,如何精准地为用户提供地质数据服务,已成为制约地质信息服务发展的瓶颈。本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笔者团队建设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构建多模态、多尺度、多专业的“遥感+地质”的数据存储模型,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线性构造自动提取方法、支持多终端操作的地质调查影像底图服务发布方法、天空地一体化地质调查位置感知知识发现与多源信息主动服务等技术,形成多模态地质调查数据协同云服务技术体系,创建艰险地区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云+端”服务模式。研究成果已在青海、西藏等艰险地区的第四系地质调查、造山带蛇绿岩体地质调查等400多个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满足了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应用需求。
2025年03期 v.32 257-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星怡;张雅欣;陈璐;徐世光;王鑫瑞;郑坤;赵飞;
近年来,地质领域积累了大量以栅格形式存储的地质图件,属于非结构化数据,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效检索与有效利用。为此,本文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基于文本要素的栅格地质图文本提取与图文检索研究。首先,构建基于HBase与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的分布式存储体系;其次,基于BERT-CRF模型对地质报告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自动抽取,增强其语义表达能力;最后,通过TF-IDF等文本匹配算法,实现图文间的语义关联与高效检索,提出栅格地质图文本提取与图文检索实现方法。结果表明:实际可用文本利用率,由光学字符阅读器的51.7%提高到本文方法的82.3%;相较于已有TextRank方法,单篇报告平均耗时从14.2 s降低到2.7 s,效率提升了426%;能够处理大规模地质数据,适应不同规模的数据集,支持实时存储与检索。
2025年03期 v.32 266-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红玲;胡祥祥;石亚亚;吴成永;
滑坡是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因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与基础设施运行。针对该区域缺乏长时序、高精度滑坡监测与多因子机制分析的现状,本文基于2021年6月~2024年6月获取的50幅Sentinel-1A卫星降轨影像,采用SBAS-InSAR获取秦州区地表形变信息,识别17处典型大型滑坡体,并结合地理探测器,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向、年降水量、土壤湿度、距地震带距离与人类活动八类因子出发,系统分析其对滑坡分布的主导性与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区域内形变速率整体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包括高速活动型滑坡、中低速型滑坡和稳定型滑坡三种类型。(2)滑坡主要分布于中等高程(1300~1750 m)、适中坡度(10°~15°)和年降水量为535~550 mm的区域;高程、降水量和土壤湿度为主要控制因子;多个因子之间呈现显著的非线性交互增强效应,降水与起伏度、高程与人类活动等组合显著提升了空间解释力。
2025年03期 v.32 276-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0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