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81002

时空感知

  • 星载InSAR形变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易恒;孙艳情;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的对地观测能力,在地表形变监测、城市基础设施监测和地质灾害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系统回顾星载InSAR形变监测技术最新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所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围绕星载InSAR形变监测技术的高分辨率成像、多波段、多源数据融合和人工智能技术协同等多个维度,梳理InSAR技术的前沿进展;其次,深入分析星载InSAR形变监测技术在数据获取、误差控制和硬件系统限制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表明随着低成本轻小型雷达卫星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数据处理的突破和全球对地观测体系的完善,InSAR技术将在灾害监测和资源管理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国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加强将进一步提升全球灾害监测与治理能力,可为全球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预警及资源管理等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32 350-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改进YOLOv5的遥感图像交通小目标检测

    刘世夫;王金鑫;李盼乐;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交通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交通小目标,如车辆、行人等,因尺度微小、背景复杂、方向多变等特性,使得目前已有检测模型仍存在漏检率高、抗干扰能力差与方向适应性不足等核心问题。因此,以YOLOv5n为基准模型,在主干网络Backbone中嵌入混合局部通道注意力模块,通过对通道间高阶依赖关系进行建模以增强关键特征表达能力,抑制复杂背景干扰;将颈部网络Neck的固定上采样替换为动态采样机制,依据目标尺度自适应调整采样策略,提高多尺度目标定位精度;为验证方法可行性,利用公开数据集NWPU-VHR-10、UCAS-AOD中的小目标图像,构建遥感图像交通小目标数据集,并与常用主流模型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于常用主流模型,本文方法在四个常用的精度评价指标上表现均优,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及平均精度分别达到了90.3%、85.9%、87%、90.4%,其中,相较于基准模型,分别提升了0.7%、6%、3%、1.3%;在密集目标分布、复杂背景干扰及目标方向多变等颇具挑战性场景下展现了更强的稳健性。

    2025年04期 v.32 364-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方向自适应与多尺度感知的丘陵烟田遥感识别方法

    李伟;屈亚妮;高翔;殷欢;彭曙光;赵辉革;陈杰;

    烟田监测是实现烟草种植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优化耕作措施、提升产量与质量,以及制定精准扶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在丘陵地区开展烟田遥感识别仍面临如下两大主要挑战:一是烟田块形状不规则、尺度多样导致的有效特征提取困难;二是地形起伏和植被类型多样造成的背景干扰,使得难以实现精细化识别。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方向自适应与多尺度感知(directional adaptation and multiscale perception,DAMP)的丘陵烟田遥感智能识别方法。首先,根据丘陵烟田形状多变的特点,提出方向自适应注意力机制,通过结合不同方向上的平均池化、最大池化和特征加权,有效捕获田块局部细节中关键低频信息(如色调信息)与高频信息(如边界信息);其次,设计基于特征金字塔的多尺度特征增强模块,用于优化多尺度特征表达,以应对烟田尺度多样的问题;最后,针对丘陵烟田分布零散和种植背景复杂的问题,引入Swin Transformer捕获全局上下文信息,以显著提升烟田识别精度。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通过结合局部细节、多尺度特征与全局上下文信息,显著增强了对丘陵烟田区域与复杂背景的区分能力;相较于基准模型、FCN、DeepLabV3+等已有主流模型,本文方法精度表现最优,丘陵烟田提取的平均交并比、总体精度、F1分数,分别达到了76.68%、96.18%、81.76%。

    2025年04期 v.32 376-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兼顾一致性与精度的多源地表覆盖产品融合方法

    谢江流;闫麦瑞;杨雅洁;陈瑞;尹高飞;

    准确的地表覆盖信息是陆地过程模拟与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多种地表覆盖产品相继发布,但因分类体系、数据源与算法差异,在区域尺度应用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现有研究多关注产品间的精度差异,较少探讨如何整合多源产品优势以构建高精度融合产品。本文以气候变化倡议(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CCI)、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hina land cover dataset,CLCD)、全球地表覆盖30 m分辨率精细分类系统(global land cover with fin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t 30 m resolution,GLC_FCS30)和MCD12Q1四套地表覆盖产品为基础,设计一种兼顾一致性与精度的多源地表覆盖产品融合方法。通过提取各产品一致区域作为共识区;随后结合F1分数对不一致区域进行加权判别,优选最可信类别,生成精度更高的融合产品;为验证方法可行性,在川滇生态屏障区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产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分类精度差异明显;融合产品的空间分布与原始产品相似,但整体分类精度更高,总体精度提高了约8.04%,达到81.34%,Kappa系数提高了约14.13%,达到69.1%,并在森林、草地等关键地类上表现更优,有效降低了类别间的混淆程度。

    2025年04期 v.32 386-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时空认知

  • 北斗CORS站数据自动处理分析技术研究与实现

    刘欢;李志才;闫伟;周大山;张志全;

    在国家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规模化建设、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 CORS)网络北斗化升级的迫切需求下,当前CORS站数据自动化处理系统主要聚焦于多系统观测数据处理,尚缺乏针对单BDS的CORS自动化处理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设计优化自动化处理技术方案,对观测数据解算步骤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一套基于Bernese5.4的单北斗观测数据全流程自动化处理的技术,实现从单北斗原始观测数据预处理、辅助及控制文件配置、数据解算到成果后处理分析的全流程自动化处理,最终构建CORS站北斗数据自动处理分析系统。通过选取天津市CORS网络中10个基准站连续31d的实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系统解算的单BDS观测数据坐标日解内符合精度优于3 mm,外符合精度优于5.5 mm;相较于传统人工干预模式,自动化处理效率有大幅提升,10个站点日解时间稳定控制在8 min以内,28个站点日解时间稳定控制在12 min以内。

    2025年04期 v.32 399-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粤港澳大湾区路网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多维度驱动效应研究

    陈少沛;张慧霞;

    尽管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已有相关研究指出了大湾区内部的空间非均衡性,但对非均衡性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如城市间的路网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的匹配度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为揭示路网空间格局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联及内在驱动机理,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对象,聚焦2014年、2024年的道路网络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效应;通过构建融合空间计量经济学与地理时空分析的综合框架,整合多源数据,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与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解析路网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要素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路网呈现显著核心–外围梯度分异,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空间匹配度下降的挑战;土地开发强度对路网密度的边际效应最为显著;产业结构与土地开发强度的协同效应呈显著空间异质性。

    2025年04期 v.32 409-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1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评价分区的城镇土地定级因子扩散方法研究

    周俊;孙淑丽;

    城镇土地定级对于优化城市土地空间配置、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相关研究虽然可以实现定级因子的扩散衰减计算,但存在计算效率不高和无法适用于县域的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基于定级因子扩散原理,本文探讨一种适用性广泛的最短路径法的定级因子扩散衰减方法。通过对障碍物与定级范围进行拓扑处理形成评价分区,利用Dijkstra最短路径法得到任意两个通行点间的最短路径,将定级因子与定级单元间的最短路径计算转化为最短路径间的遍历选择;为验证方法可行性,与已有相关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计算效率方面,本文方法整体优于已有的成本距离法,在17、34和51个通行点数量方案下,计算效率分别提升了6.8%、9%和7%;在计算精度方面,本文方法生成的作用分等值线边缘平滑、扩散均匀,分值更接近于实际。这有利于不同尺度土地级别面积的精确量算和成果图件的可视化编制。

    2025年04期 v.32 42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深度学习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徐然;邓力凡;张经度;刘雪俊;谢萍;魏冀明;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对落实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方法在处理非线性关系、空间邻域影响及数据不平衡等方面的局限,本文构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SAFE(spatial-aware framework)为基础框架,将TabTransformer作为主干模型,捕捉数据间非线性交互;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图神经网络捕捉空间邻域影响,引入对比学习技术提升模型对不平衡样本的分类性能;以中山市为研究对象,与常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泛化能力更强,对不平衡样本数据集处理能力更加出色;坦洲镇、黄圃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较高,高潜力区的主要用地类型为坑塘水面及园地草地,符合农用地整理项目选址标准;通过处理非线性交互、空间依赖刻画及数据不平衡三大难题,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的精准识别,在复杂土地利用场景中具备适用性。

    2025年04期 v.32 43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4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时空赋能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土地征收业务辅助智能问答助手构建方法及实现

    陈卉;肖飞;咸容禹;郭文华;李正;徐荣强;胡超;

    针对土地征收业务中存在的知识碎片化、响应滞后与专业性不足等问题,以土地征收业务辅助问答智能助手建设为例,本文构建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土地征收业务辅助智能问答助手的技术框架,以突破传统系统在统一知识组织与高效问答支持方面的能力瓶颈。通过构建业务知识体系与多维知识库、设计检索增强生成机制、搭建具备意图识别与任务拆解能力的智能体架构,并结合三维评测集与提示词优化方法,实现对复杂土地征收业务问题的高效应答;进一步研发形成土地征收业务辅助智能问答助手系统,为验证方法可行性,并进行专家评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基础模型相比,本文方法在专业性、实用性方面均实现显著提升,尤其在政策文本生成及费用测算逻辑组织等较复杂任务中,答复内容更为系统、准确且具操作性,可为提升土地征收业务办理效率提供助力;本文方法整体得分提升了50.8%,复杂问题场景下的得分提升超过了42.1%。

    2025年04期 v.32 442-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建筑物三维模型与立面纹理语义驱动的日照分析方法研究

    游钧益;黄乐艳;王少一;刘欣怡;张永军;岳冬冬;费亮;夏旺;汪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物日照分析对于节能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显著。针对传统建筑物日照分析对建筑物精细模型依赖度高、纹理获取过程易受植被遮挡等问题,本文提出建筑物立面纹理语义驱动的日照分析方法。首先,利用OccFa?ade语义分割网络提取建筑物立面影像的语义信息,构建建筑物三维语义信息模型;其次,基于语义信息识别植被纹理,提示潜在的三维空间植被遮挡;最后,构建基于地理位置与时刻的动态光照模拟算法,实现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日照参数实时解算,并以建筑物三维模型窗户为最小分析单元,量化评估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太阳光照与遮挡情况。结果表明,对单个建筑单元日照强度的评估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日照分析对建筑物精细模型的依赖;在测试集上总像素准确度达到了97.512%,可有效减少纹理模糊、植被遮挡对日照分析的影响;低层无遮挡日照时长仅约1 h,而高层可达9 h,可揭示不同楼层日照条件的时空差异规律,并通过可视化系统呈现其演变过程。

    2025年04期 v.32 454-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的方向与任务

    陈军;张继贤;程鹏飞;蒋璟璟;金勇;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是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使命是以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开展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支持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支撑政府数字化治理,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其秉承“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理念,对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确立了研发全球公共产品与治理方案、开展时空信息智能化创新及时空信息新质生产力三个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智能化测绘、先进时空计算、智能遥感、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六项重点研究任务;根据部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与要求,努力构建创新高地,集聚创新要素,推动跨界融合,探索建立“联合–开放–流动”的运行管理机制。

    2025年04期 v.32 34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